1.海洋科普知识介绍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北冰洋最小、最浅、最寒冷。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从潮下带开始到10米等深线以内的区域称浅海, 潮间带以内的区域称滩涂,浅海和滩涂是贝类主要的养殖区域。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 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中国近海依传统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渤海是中国内海,总面积为7.7×104km2,东北至西南的纵长约555km,东西向的宽度为346km,海区平均水深仅18m,最深处也只有83m。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面积比渤海大四倍有余。北黄海平均水深38m,南黄海平均水深46m,总平均水深44m。最深处140m,位于济州岛北侧。
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总面积为77×104km2,平均水深为370m,最深可达2719m,位于台湾省东北方的冲绳海槽中。
南海属于深海,总面积达35×105km2,几乎为渤、黄、东海面积总和的3倍。南海的平均水深为1212m,最深在马尼拉海沟南端,可达5377m。
2.海洋生物介绍
海洋生物:生活于海洋中的各种生物的总称,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
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等游泳动物;贝类,棘皮类,星虫类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固着性藻类;以及水母类等富有性动植物的成体,幼体和种子。且在这些海洋生物中,只有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才成为渔业资源。
资源量评估:根据某一目标水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使用适当的方法或模型确定渔业生物种群的现存量和分布。
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带鱼 也称高鳍带鱼或刀鱼。带鱼属于外洋性洄游鱼类,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
斑鰶,又称刺儿鱼、古眼鱼、磁鱼、油鱼。
刀鲚也称刀鱼、毛花鱼,为鳀科鲚属鱼类,与长江鲥鱼、 河鲀并称“长江三鲜”。
凤鲚,也称凤尾鱼、烤籽鱼、籽鲚、子鲚、马齐鱼。
褐牙鲆,俗名比目鱼牙片, 偏口。
黄姑鱼,俗名春子、假黄鱼、黄婆,为辐鳍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的其中一种。
大黄鱼,又名黄瓜鱼、黄花鱼。
小黄鱼,又名又名小黄花鱼。
甲壳动物指体区分节,具几丁质(甲壳质)外壳,头部有5对附肢(前1对或2对为触角),以腮或皮肤呼吸的海洋动物。甲壳动物属节肢动物门,因多具坚硬如甲的外壳而得名。甲壳动物在全世界有超过67,000个不同物种,大部分为海洋甲壳动物。
三疣梭子蟹,俗名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
中国明对虾,又名中国对虾]、对虾、东方对虾、青虾(雌性)、黄虾(雄性)、海捕大虾。
口虾蛄,又称皮皮虾。
头足类的身体多少都有点圆柱形,嘴长在身体下侧的平面上,长有尖利、像鸟嘴一样的颚四周有可伸缩的强健触须或手臂,它们的眼睛发育很好。头足类动物是最大的无脊椎动物,且全部海产,已记录有502种,中国海区有102种,大多属于暖水性种类。
长蛸,又称八带、短脚蛸、母猪章、长章、坐蛸、石柜、八带虫,长蛸又名望潮。属头足类,章鱼科。
3.淡水生物介绍
淡水生物(freshwater organism ):生活在湖泊、池塘、河流等各种生物的总称,包括淡水动物、淡水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
淡水鱼是最常见的淡水生物。它们是居住于湖泊、溪流、河川等淡水环境的鱼类。地球的淡水面积少,淡水鱼品种却异常丰富,占鱼类物种数的约 41.2% 。在全球鱼类中,淡水鱼约10700种。
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是指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四种食用鱼类。分别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四大家鱼”中,青鱼活动于水体底层,草鱼爱呆在水体中层,鲢鱼、鳙鱼则生活在水体上层。而鲤鱼生活在水体中下层。
青鱼俗名:青鲩、青棒;
草鱼俗名:草鲩、草根、混子、黑青鱼;
鲢鱼俗名:白鲢、跳鲢、鲢子;
鳙鱼俗名:花鲢,胖头鱼。
鲤鱼俗名:鲤拐子、鲤子、毛子。
4. 海洋资源调查概述及示例
海洋调查是对某一特定海区的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和底质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进行调查。
海洋调查按照调查元素主要分为①生物资源调查;②水文气象参数调查;③物理化学参数调查;④底质与海况调查;⑤物理化学参数调查部分。
生物资源调查可以分为:①游泳动物资源调查;②底栖生物资源调查;③浮游生物资源调查;④鱼类浮游生物资源调查;⑤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
游泳动物:是指在水层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的水生动物生态类群。
对于游泳动物的渔业资源调查,可选择底拖网调查,渔业声学调查,鱼卵仔稚鱼调查方式等。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活游动,主要营浮游生活。使用浮游生物网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
底栖生物:是指任何在海底或海床附近的生命,典型的栖地生物有海星、蚌类、海参、海葵等。
盐度的基本定义为每一千克的水内的溶解物质的克数。1902年ICES提出的定义为:“每一千克的水内,将溴和碘化物计算为氯化物,将碳酸盐计算为氧化物,将所有有机化合物计算为完全氧化的状态,溶解物质的克数。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通常情况下,当pH小于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大于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等于7的时候,溶液为中性。一般稳定海水的pH为8.1
溶氧量(DO)指的是水中氧气的溶解量,溶解量是水中生物在水中生存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随着水温、大气压力及海水之盐度而异。在淡水中其溶氧稍高于海水.通常海水的溶解氧>5mg/l,海洋生物较适宜。低于4mg/L,一般不宜于海洋生物生存。
人工鱼礁是一种人为的海底堆积物。它利用人工材料沉入海底,利用其聚集鱼群的能力,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但是也有人认为人工鱼礁将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过分集鱼,造成滥补,使人工鱼礁成为生态杀手。
溢油的危害:石油进入海洋后造成的污染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通常,1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万升海水中溶解氧,因此,一起大规模溢油污染事故能引起大面积海域严重缺氧,使大量鱼虾、海鸟死亡,或使经济鱼、虾、贝类产生油臭味,降低海产品的食用价值;浮油被海浪冲到海岸,污染海滩,造成海滩荒芜,破坏海产养殖和盐田生产,污染、毁坏滨海旅游区;若清理不及时,还易发生爆炸和火灾,酿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些都是海上溢油影响的直接后果。而其长期影响导致的潜在危害则更加严重:海上油膜会大大降低海水与大气的氧气交换,从而降低海洋生产力,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石油中的毒性芳香烃化合物极易进入水中并且停留很长时间,并在生物体中长期积累,最终必将危害人体健康;滥油沉降到海底后,会危及底栖生物和甲壳类动物的正常发育;而且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经微生物分解后,密度减小,会重新浮到海面。因此,一次大的溢油事故造成的影响会延续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